熱點資訊

菁英會 | WAIC 2025以青春之力,筑AI學術新高峰:中國青年菁英共議學術破局之道

ainet.cn   2025年07月30日

以青春為帆:前輩之志映照未來之光

2025年7月27日,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,青年菁英交流會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。這場以“年輕的事業(yè),年輕人的事業(yè)”為主題的聚會,匯聚了AI領域中堅力量與思想引領者。圖靈獎得主、中科院外籍院士John Hopcroft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分別致辭,為青年學者點燃思想火炬。

Hopcroft教授通過視頻致辭,回顧了自己學術生涯中的“隨機機遇”,強調真正值得追隨的,是內心的興奮與熱愛。他鼓勵青年:“如果某個機會讓你感到興奮,那就大膽去探索;如果它看起來像一份枯燥的任務,那可能就不值得。”他指出,自己能夠進入普林斯頓、康奈爾等頂尖學府,正是源于一個又一個“偶然的選擇”,而非事先計劃的“職業(yè)路徑”。這段真誠而富有啟發(fā)性的分享,為青年學者打開了追求熱愛、走出路徑依賴的思維通道。他的經驗,也成為鼓勵青年學者走出路徑依賴、堅持直覺熱愛的寶貴參考。

凌文院士完全脫稿致辭,語氣鏗鏘、激情洋溢,他以“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”比喻青年,寄語中國AI的未來需由青年“在國際舞臺上挺起脊梁”。他引用毛澤東主席1957年在莫斯科對青年人的寄語:“世界是你們的,也是我們的,但歸根到底是你們的。”鼓勵青年人要以強烈的國家使命感與歷史擔當,投身AI科研與國際競爭。他指出,AI是屬于青年的未來科技戰(zhàn)場,“希望今天在場的青年人,有朝一日能成為讓全世界AI學界足以尊敬的中國學者。”

以頂會為峰:中國學術自信的起點

在論文菁英集發(fā)布環(huán)節(jié),WAIC Academic學術板塊正式啟動。正如與會領導在該環(huán)節(jié)所指出的:“中國還缺一個屬于自己的國際學術頂會,現(xiàn)在是時候以WAIC為依托,正式起步了。”活動主持人孔令和教授也強調:“國際頂會皆源于北美,現(xiàn)在是時候打造中國自己的學術頂會了。”當前,WAIC已完成學術投稿系統(tǒng)搭建,并與Nature大中華區(qū)、npj AI等國際期刊展開合作,優(yōu)秀論文將被推薦至國際頂刊。

根據規(guī)劃,WAIC Academic將通過“三步走”戰(zhàn)略,于未來三至五年內,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AI學術平臺。2025年試點階段已收錄全國多所高校與科研機構的論文,并發(fā)布《青年菁英論文菁萃集》?;顒蝇F(xiàn)場同步成立學術委員會,由凌文院士、熊輝教授、滕尚華教授等重量級專家共同點亮啟動,助力青年學術從“萌芽”走向“高峰”。

正如主持人在發(fā)布環(huán)節(jié)所強調:“中國擁有堅定的國家戰(zhàn)略、強大的產業(yè)支撐與持續(xù)8年WAIC大會的資源沉淀,現(xiàn)在是時候以WAIC為依托,打造我們自己的國際學術頂會。”

以爭鳴為刃:破立之間的學術重構

本次活動最具張力的瞬間,出現(xiàn)在青年學者圓桌討論的后半段。圓桌進入后半段,氣氛轉向更自由的即興討論,嘉賓們紛紛脫稿發(fā)言,不拘框架、直指要害。原本預設的問題逐漸讓位于自由發(fā)揮,大家圍繞“如何重構AI領域的學術評價體系”“論文評審機制是否有效”“如何打破學術界的國際規(guī)則壁壘”等關鍵議題,展開一場真問題導向的深度交鋒。

復旦大學邱錫鵬教授直言:“現(xiàn)在的論文評審機制更像體操打分,主觀且滯后。我們更需要像田徑賽——比拼真正的實力。”他提出“備案制替代審稿制”的構想,主張用時間與產業(yè)應用來驗證成果價值。

林洲漢教授進一步提出:“為什么AI論文只能是PDF?是否可以采用動態(tài)展示、多模態(tài)演示等更符合AI特性的方式進行評價?”他指出,未來的論文不應局限于文本,而應支持視頻、交互展示等多模態(tài)形式,以適應AI技術的發(fā)展速度。

張弛副院長則呼吁,打破語言壁壘,推動中文論文的國際表達權:“講好中國故事,不必非得用英語;中文也應成為AI領域的國際學術語言。”

譚志羽研究員強調:“論文的價值,不能僅由審稿人決定,還應由實際應用場景、企業(yè)反饋來衡量。”他建議建立產業(yè)界可參與的開放式社區(qū)評審體系,為科研成果建立更緊密的閉環(huán)驗證機制。

任炬教授指出,AI研究要多元化,“不僅是論文,開源、落地、創(chuàng)新實踐都應納入科研評價指標。”他分享清華已在試點博士畢業(yè)標準改革,“從3篇論文降至1篇,未來甚至可能不要求論文,而是以研究實際價值為導向。”

這些“脫稿式發(fā)言”雖非事前準備,卻迸發(fā)出最真切的洞察與勇氣。共識逐漸浮現(xiàn):未來的學術生態(tài),需要超越當前的制度慣性,在機制、語言、呈現(xiàn)方式上展開全面革新。

以破局為魂:定義中國AI的新學術范式

熊輝教授、滕尚華教授等多位專家的主題演講,進一步為青年指明方向。熊輝提出“人類智能四境界”理論,強調“從博聞強識到無中生有”的能力轉型,并提出“人機協(xié)同智能體”是AI時代人才培養(yǎng)的關鍵。他強調,未來的人才需要具備“駕馭AI做好本職工作”“與機器差異化共存”“形成混合智能體”“具備0到1的創(chuàng)新力”四種能力。

滕尚華則從學習理論出發(fā),討論了無標簽數(shù)據、正則化策略如何突破算法瓶頸,并指出“科研的核心是提問題,哪怕猜想是錯的,都是通往新發(fā)現(xiàn)的路徑”。他認為,未來的AI科研范式需要建立在可驗證、可解釋與通用性的新邏輯上。

李學龍則展示了AI與通信融合的“智傳網三律”:信容律、同源律、集成律。他提出“用計算換帶寬”的智能傳輸范式,正在改變傳統(tǒng)通信邏輯,已在遠洋航運、AI反詐等實際場景落地,為科研轉化提供了新的樣板。

結語:讓世界看見“學術上的中國聲音”

2025年的這個夏天,在WAIC青年菁英交流會上,一群青年學者圍繞學術頂會、評價體系、人才培養(yǎng)展開真問題討論,既有理性的制度反思,也有情感的身份認同。他們用行動回應了“AI是年輕人的事業(yè)”這句話的時代呼喚。

正如一位嘉賓所言:“中國AI的未來,不是成為誰的影子,而是定義自己的光。”這場菁英會,也許只是破冰的一角,但它預示著:當我們真正開始構建自己的學術平臺、形成自己的評價體系、匯聚自己的青年力量,一個屬于中國的AI學術新時代,正在路上。

(來源:世界人工智能大會)

標簽: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我要反饋 
泰科電子ECK、ECP系列高壓直流接觸器白皮書下載
億萬克
專題報道
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
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

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(簡稱“WAIC 2025”)將于7月在上海世博中心和世博展覽館舉行... [更多]

加入全球AI浪潮第一現(xiàn)場
加入全球AI浪潮第一現(xiàn)場

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將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世博中心和世博展覽館舉辦,本屆大會主題為... [更多]

聚力同行 · 新智“碳”索
聚力同行 · 新智“碳”索

“新華社-智能·零碳”項目策劃以“聚力同行·新智‘碳’索”為主題的新能源專題,主要圍繞光伏、儲能、鋰電、氫能、風能五大新... [更多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