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

菁英會 |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首屆青年菁英會成功舉辦,聚焦 AI 學術前沿

ainet.cn   2025年07月29日

2025年7月27日上午,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首屆青年菁英會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。本次大會以 “聚青年才智,領AI未來” 為核心理念,匯聚了眾多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學者,呈現了一場極具學術特色的盛會。

院士與圖靈獎得主致辭

指引 AI 青年發(fā)展方向

“focus on what you enjoy”

會議伊始,圖靈獎獲得者、中科院外籍院士John Hopcroft通過視頻發(fā)表主旨致辭。他鼓勵青年學者 “focus on what you enjoy”,強調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,便能擁有良好的職業(yè)生涯。

John Hopcroft的求學和職業(yè)生涯充滿偶然與探索印記。他本科就讀于小型未認證的西雅圖大學,原計劃申請華盛頓大學博士卻因母校資質被拒,在系主任建議下申請斯坦福大學,意外成功并獲全額資助,在斯坦福需兼顧學業(yè)與生活瑣事,原本打算回西雅圖教書。一次偶然機會,他經博士導師引薦與普林斯頓的Ed Mc Cluskey通話,獲助教職位;三年后,他辭去普林斯頓電氣工程教職,加入康奈爾新建的計算機科學系,成為早期計算機科學家之一。他以這段傳奇經歷說明,生活中隨機事件眾多,固定策略難以奏效,唯有專注熱愛才能成就好的職業(yè)生涯——選擇學術道路不必緊盯論文與資金,而應探索令自己興奮的領域,待有重要發(fā)現再公之于眾,他認識的許多頂尖學者皆如此。

“(祝愿中國的青年人工智能學者)成為未來讓全世界人工智能界足以尊敬的一個群體。”

隨后,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發(fā)表致辭,以毛澤東主席對青年人的寄語 “世界是你們的,也是我們的,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” 激勵在場青年,期待中國青年人工智能學者能成為讓全世界人工智能界尊敬的群體。錯誤!未指定文件名。錯誤!未指定文件名。錯誤!未指定文件名。錯誤!未指定文件名。錯誤!未指定文件名。錯誤!未指定文件名。

凌文院士的個人經歷正是這一期望的生動注腳。青年時他作為中國第一代系統(tǒng)工程博士,從哈爾濱工業(yè)大學起步,將系統(tǒng)工程理論與國家重大需求結合,主持的400 萬噸/年煤間接液化項目攻克37項關鍵技術,使我國躋身全球煤制油技術領先行列。后來,在國際舞臺上,他以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工程與環(huán)境委員會主席身份推動全球低碳技術協作,更成功申辦2025年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全體大會,讓國際目光聚焦中國。跨界研發(fā)的彩色百米光伏建筑技術,被國際評價為 “重新定義建筑能源系統(tǒng)”。

對于John Hopcroft院士而言,他的人生軌跡與肺腑之言共同指向一個樸素卻深刻的道理:學術之路或許布滿偶然,但熱愛是最可靠的指南針。當青年學者掙脫短期功利的束縛,讓好奇心牽引腳步,那些看似隨機的機遇便會成為通往卓越的階梯——這既是他留給學界的經驗,更是對新一代 AI 研究者最懇切的指引。

而凌文院士的經歷與期許,則勾勒出中國青年學者的成長坐標:將個人鉆研與國家需求相連,讓技術突破融入時代浪潮,方能在國際舞臺上挺起脊梁。他用跨界創(chuàng)新的實踐證明,當智慧扎根祖國大地、視野投向全球協作,中國AI青年必將以擔當贏得尊重,這既是前輩的囑托,更是未來的必然。

WAIC Academic 雙舉措落地

頂尖學術委員會護航,青年成果菁萃集首發(fā)

在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青年菁英交流會上,WAIC Academic學術板塊兩大核心行動正式亮相——匯聚全球頂尖力量的學術委員會宣告成立,首部《青年論文精萃集》同步發(fā)布,為中國打造自主人工智能國際學術頂會奠定關鍵基石。

作為 WAIC Academic 的核心智囊團,新成立的學術委員會集結了人工智能領域學界的領軍者: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、香港科技大學(廣州)副校長兼 npj AI 主編熊輝、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及兩次哥德爾獎得主滕尚華等專家共同加入,將以多元視角為青年學者提供學術領航,推動構建兼具中國特色與國際視野的評價體系,助力突破 “從 0到 1” 的原始創(chuàng)新瓶頸。

同日揭幕的《青年菁英會論文精萃集》則是WAIC Academic的首次成果亮相,由熊輝教授主持揭牌儀式。這部精萃集精選了國內外青年學者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探索,內容覆蓋大模型技術創(chuàng)新、多模態(tài)交互突破、產業(yè)級應用落地等關鍵方向,既展現了全球青年研究者的原創(chuàng)活力,也為WAIC Academic 未來打造國際頂會積累了首批高質量學術資源。

值得一提的是,WAIC Academic正積極與Springer Nature 展開合作。本次Springer Nature大中華區(qū)總裁安杰諾先生線上致賀詞,對論文精萃集的發(fā)布表示祝賀,也為未來的長遠合作揭開了序幕。Springer Nature作為全球知名的學術出版機構,在學術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豐富的資源。WAIC Academic與Springer Nature的合作,旨在為青年學者提供更廣闊的學術傳播平臺。

目前,雙方已初步達成共識,未來將共同探索多種合作模式。一方面,WAIC Academic將推薦優(yōu)秀的青年論文至Springer Nature旗下的相關期刊,如《自然》(Nature)、《自然•機器智能》(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)等,助力青年學者的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尖學術舞臺,提升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學術成果的國際影響力。另一方面,Springer Nature也將為WAIC Academic提供專業(yè)的學術出版建議和支持,協助優(yōu)化論文評審流程和學術質量把控,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領域學術標準的完善。

此外,雙方還計劃聯合舉辦一系列學術活動,如專題研討會、workshop等,邀請國內外頂尖專家參與,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,為青年學者創(chuàng)造更多與國際前沿接軌的機會,進一步推動中國人工智能學術研究走向世界,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發(fā)出更響亮的中國聲音。

權威專家學術分享

揭示 AI 領域前沿成果

“我們要有拓荒之勇、包容之量與創(chuàng)新之魂。”

香港科技大學(廣州)協理副校長、npj AI主編熊輝帶來了題為《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(yǎng)與科研創(chuàng)新》的分享。他將人類智能分為博聞強識、觸類旁通、一葉知秋、無中生有四個境界,指出大模型的發(fā)展已對前兩個境界產生沖擊,教育需培養(yǎng)學生駕馭 AI、與機器形成差異化等四種能力,以適應新時代需求。

“科研最重要的是提問題,有猜想,不管這個猜想對不對,想一個猜想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。”

ACM Fellow、兩度斬獲哥德爾獎的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滕尚華,則從理論科學角度,分享了機器學習中無標簽數據的作用與正則化相關研究。他介紹了通過探索無標簽數據和正則化的聯系,對機器學習有了新理解,強調科研中提出猜想的重要性。

“每一次連接都帶來理解, 讓智能隨需響應。”

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李學龍圍繞智傳網 AI Flow 進行分享,介紹了信容率、同源率、集成率三個關鍵概念。他指出智傳網通過這三個率,實現生成式的智能傳輸與家族式的同源訓練等,可讓智能隨需響應,還展示了相關應用如 AI 反詐等,體現了 AI 在通信領域的創(chuàng)新應用與變革。

青年學者圓桌研討

探討中國 AI 發(fā)聲之道

“在AI維度上,中華文化、中華文明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維度。”

“我覺得中國的學者都非常優(yōu)秀, 能夠提出自己的一些創(chuàng)新的東西,能夠讓國外跟著我們做一些研究; 國內也要有文化自信, 能夠讓我們提出東西,自身能夠認識到價值, 并且把它輸出到國際上。”

在圓桌討論環(huán)節(jié),清華大學特聘教授任炬、復旦大學教授邱錫鵬、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林洲漢、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張弛、上??茖W智能研究院研究員譚志羽五位青年學者,就 “在新一代 AI 技術浪潮下,學術領域如何發(fā)出更多中國聲音” 展開討論。學者們認為,應從科技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兩方面發(fā)力,一方面要提升中國 AI 技術水平,如在視頻生成等領域持續(xù)追趕并超越,另一方面要借助 AI 傳播中國文化價值觀。

此外,針對學術論文發(fā)表與評審機制,學者們也提出了創(chuàng)新想法,如采用多媒體形式展示學術成果,以備案制結合 AI 輔助評審替代傳統(tǒng)審稿,通過產業(yè)應用反饋來評判論文質量等,還建議中國應探索建立自己的學術規(guī)則和模式,打破現有西方學術體制的框架。

首屆青年菁英會的成功舉辦,為全球青年AI研究者搭建了高端學術交流平臺,促進了創(chuàng)新合作與成果轉化,也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發(fā)出更多聲音、推動 AI 技術發(fā)展邁出了堅實一步,下一步將以此為契機,目標打造具有頂級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國際學術會議。更多詳情敬請關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學術版塊。

(來源:世界人工智能大會)

標簽: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我要反饋 
泰科電子ECK、ECP系列高壓直流接觸器白皮書下載
億萬克
專題報道
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
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

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(簡稱“WAIC 2025”)將于7月在上海世博中心和世博展覽館舉行... [更多]

加入全球AI浪潮第一現場
加入全球AI浪潮第一現場

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將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世博中心和世博展覽館舉辦,本屆大會主題為... [更多]

聚力同行 · 新智“碳”索
聚力同行 · 新智“碳”索

“新華社-智能·零碳”項目策劃以“聚力同行·新智‘碳’索”為主題的新能源專題,主要圍繞光伏、儲能、鋰電、氫能、風能五大新... [更多]